中国日报网8月23日拉萨电(记者达穷 华旦尼玛)23日上午,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西藏人工影响天气事业进入发展最快、服务最广、效益最突出的阶段。
据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翁海卿在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西藏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服务领域由抗旱防雹减灾向服务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水安全等多领域发展,人工影响天气事业成效显著。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主要成效:
“十三五”以来,西藏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能力建设总投资9296.49万元,完成了西藏人影作业“一体系四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在西藏全区布设了人影作业点223个。其中,固定作业站点171个、移动作业站点52个,建设新型烟炉作业点7个。加强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布设作业点实景监控系统100套,弹药物联网系统覆盖139个作业点,实现了作业点弹药实时、实景监控。加快人影作业点标准化建设,目前作业点标准化率达86.85%。建设智能化、一体化人影综合业务平台,形成了区地县乡村五级作业指挥体系。
服务重大战略,效益更显著:
气象部门紧紧聚焦自治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重大战略,积极开展农区防雹、抗旱增雨和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雪)作业。目前,西藏人影防雹保护农田面积超过330万亩,针对日喀则、拉萨等主要农区,年均开展人影作业930余次,用弹量5900发(枚)以上,支持保障了西藏主要粮食作物安全。每年平均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雪)作业15次以上,助力拉萨南(北)山绿化、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和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工作,年累计增加有效降水3360多万吨,直接经济效益9700多万元,有效改善了拉萨城区等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主动担当作为,服务保障更及时:
翁海卿介绍,针对西藏山火频发的情况,及时提供人工增雨(雪)服务。2015年以来,在林芝、山南、日喀则、昌都等地成功开展森林灭火人工增雨(雪)作业30余次。特别是在2020年林芝“4·14”森林灭火保障服务中,开展作业14次,增加有效降水120万余吨,为林火扑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另外,紧盯“区之要事”,近年来先后开展了自治区各类重大庆典、赛事和藏博会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工作,得到了各地市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肯定。
根据西藏自治区气象局近30年气象监测资料显示,西藏年降水量在66.3~2093.0mm之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分布。其中,林芝大部、那曲东南部、昌都西北部和聂拉木等地年降水量可达600 mm以上,阿里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 mm,水资源分布不均成为制约西藏高质量发展的明显短板,西藏人影增雨(雪)作业需求迫切、潜力巨大。
翁海卿说,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发现,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冰冻圈和冰川出现明显退缩趋势,在西藏开展人影生态修复型作业势在必行。但传统以地面作业为主的人影装备和效益局限性愈发明显,覆盖范围较小、作业效率较低。同时,西藏空中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地面作业空域申请难度加大。
另外,从飞机作业成熟度和西藏的区情实际来看,此前,由于特殊的高原地理和复杂的气象条件,西藏人影作业空中安全保障压力太大,西藏长期未能开展飞机作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飞机人影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常态化人影作业飞机56架。同时,近年来翼龙等大型无人机在甘肃等地成功开展人影试验,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开展空中人影作业的信心。探索推广内地成熟经验做法,建立以飞机作业为标志,地面作业协同的立体人影业务体系,成为新时代西藏人影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经对“一江两河”流域云水资源评估,西藏大型无人机作业和地面力量同步发力后,预估“一江两河”流域的地面降水增加量达现有水平的4倍,增雨作业影响面积可增加6.65万平方千米,将更好服务保障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国日报西藏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