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昌都9月22日电(记者达穷 华旦尼玛)记者从21日上午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解放70年来,昌都市城镇化进程实现了飞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新型城市蓬勃发展,城镇体系格局基本形成。
据昌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志含在发布会上介绍,昌都解放前,城镇发展十分滞后,城镇数量少、规模小,空间分布分散,充满着民族性、宗教性、封闭性,大多都是群众聚居的村庄村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城镇。解放后,城镇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随着川藏、滇藏公路的建成,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央召开的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一系列重要措施在昌都深入推进,众多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项目的建成,为昌都城镇化发展和人口聚集创造了条件,初步形成了以昌都镇为中心、11县城为主体、国道沿线重点乡镇为联结的城镇体系。
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一是城镇数量迅速增加。改革开放初期,昌都建制镇数量很少,到目前,城镇数量个数达到28个。二是城市人口规模明显扩大。改革开放初期,除昌都镇以外的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不到4000人,城镇人口过万的只有昌都镇1个。到目前,全市人口已达到79.48万人,城镇人口已达到23.2万人。三是城镇占地面积大幅度扩展。2012年初,昌都镇建成区面积仅4.6平方公里,到目前全市各级城镇建成区总面积已达到29.40平方公里,昌都镇建成区面积8.9平方公里。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一是交通出行更加便利。解放初期,昌都交通设施十分落后,出行非常不便。近年来,昌都市通过旧城改造及一系列市政道路桥梁新建及改造工程,到2019年底,全市市政道路总长达到185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到了8.73平方米,初步改善了交通条件落后的面貌,使交通出行更加便利。二是市政设施逐渐完备。昌都解放初期,城市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设施几乎没有,市容市貌破败不堪。在供水方面,到2013年昌都才建设了第一座自来水厂昌都镇自来水厂,到2019年底,全市已建成自来水厂15座,供水普及率达到80%。在垃圾处理设施方面,2009年,昌都建成了第一座垃圾处理厂昌都镇垃圾填埋场,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场28座、转运站27座,全市垃圾处理率达98.31%,“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逐步形成。
居住环境更加美丽:
近年来,随着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昌都市园林绿化事业快速发展,修建了明珠公园、人民公园、茶马广场、解放广场等,城市环境更加优美。截至2019年底,城市绿化面积达到329.95公顷,广场面积6.51万平方米。
新型城市蓬勃发展:
一是城市建设引入新理念。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有序规范推进。城镇棚户区成绩亮眼,综合交通网络明显优化,地下管网改造不断加强,老旧小区改造顺利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快速推进。二是特色小城镇不断涌现。结合西藏以拉萨市为中心、以市地所在地为支点,以县城、边境城镇、特色文化旅游城镇为网络的城镇体系结构,我市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发挥地方特色,2016年-2018年以来,着力打造了察雅县吉塘镇、江达县岗托镇、芒康县曲孜卡乡、八宿县然乌镇4个高原特色小城镇。(中国日报西藏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