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涩腼腆的牧童牧女、骁勇善战的格萨尔王、活灵活现的羌姆舞场、敦煌文献中的藏文版儒家典籍……在西藏能工巧匠的手中,一块木板能被雕出各种花样,潜能无限。
日前,“指尖神韵——西藏雕版文化创意展”在拉萨举办。170余件古今雕版、超300件拓片亮相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其中许多珍贵文物是首次公开面世。
雕版上的西藏故事
板材油润厚重、雕刻苍劲有力,一组清末雕版尽显古朴之美。
雕版拓片《六长寿》,印有长寿岩、长寿老人、长寿水、长寿树、长寿鹤、长寿鹿六样元素,是西藏经典的风俗画题材,其中长寿老人还有内地寿星形象的标志性凸额。由于寓意吉祥,它出现在唐卡、家用藏式柜彩画以及布达拉宫的壁画上。
雕版拓片《六长寿》是西藏经典的风俗画题材。新华社记者 魏冠宇 摄
雕版印刷从内地传入西藏已有近千年历史。饕餮、龙凤、双鱼、长城纹、万字纹等中华民族的共同元素符号,在雕版上随处可见。细心观察可见,一些装饰纹样的花边被古人设计成迷宫,经过一番摸索可以走通。
西藏悬挂山间、随风摇曳的成串彩旗,是从古象雄时期留传至今的祈福物——风马旗。一组来自西藏各地的17件拓片告诉观众:古代的风马旗以雕版拓印而成,其上绘马,有的肃立、有的飞奔,有的高傲、有的温驯,种种仪态不一,还有的和龙凤虎狮一起嬉戏。
拼版图片:来自西藏各地的风马旗拓片和局部细节。新华社记者 魏冠宇 摄
印有藏装男女的版画用于旧时结婚,主家贴于门框取祝福之意;一幅版画左猛虎、右牦牛,赞扬高原男子勇敢与敦厚兼具的品性;古时有人相信,有的拓片贴在腮上可缓解牙痛,实为心理暗示……雕版文化,蕴含着西藏民俗的别样风采。
刻刀与酥油,见证匠心传承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由各国“小雪花”组成主火炬“大雪花”的场景让人记忆犹新。展览中的一块创意雕版,精心复刻了中国队的引导牌。
参与开幕式引导牌方案设计的插画师李旻,为展览负责人、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二级美术师扎西罗布提供了“雪花”方案的细化纹样。
作品展现了当代西藏雕版匠人精湛的工艺水平。“如果不说一句,大家可能误以为是机雕!这些纹样最细的地方堪比发丝。刻刀稍一错位,整幅画面就会被破坏。”扎西罗布说。
创意雕版《雪花》(局部)上的吉祥结和铜钱纹,与西藏元素十分相似。新华社记者 魏冠宇 摄
展厅现场有不少当代创意雕版。一组雕版上的人物摆出各种柔韧体势。扎西罗布提示说,作品细看是30个藏文字母,结合象形符号与拼音文字,用人物形体表现藏文字母是作品的巧思。
竖立叠放、深插避光、整柜收藏……以自治区级非遗“普松刻板制作技艺”制成的一柜雕板,以实物展示保存方式。
高原空气干燥,对保存木刻构成挑战。为避免雕版变形开裂,古代匠人想到用酥油养护它。
“雕刻后一段时间内,要把板子泡在酥油里煮透。”扎西罗布说,酥油浸润木材的纤维导管,让雕版隔绝灰尘、防水抗腐,并形成一层保护膜,避免磨损。
展厅里氤氲着乳香味。这种技法在匠人间世代相传,至今还在使用。
古老又年轻,玩转多种可能
雕版不一定都拓在纸上。展厅现场有一盆青稞粉和糌粑团,不是用来吃的,而是拓印“朵巴尔”用的。朵巴尔是藏族群众制作供施替代物的木范。西藏民俗活动多已不用牲祭,而用糌粑制成动物形象作为象征。
掐一团糌粑揉软搓圆,沾一点青稞粉避免粘连,在朵巴尔图案上用力按压——立体鲜活的图案就此浮现。“感觉像做广式月饼。”有体验者笑着说。
观众利用朵巴尔压制的糌粑团。新华社记者 魏冠宇 摄
一些雕版原为印章。在旧西藏,有封建领主用木印在平整的青稞面粉上盖戳,以防偷盗;一旦戳记缺失,农奴就会受罚。今天,这些符号不再是剥削和屈辱的印记,以纯粹的美学价值面向世人。
观众现场用藏纸体验拓印。新华社记者 魏冠宇 摄
不少观众体验拓印。“用力要均匀,不要忽重忽轻。”展厅工作人员格桑曲珍从旁指导,“到整体形象隐隐浮现、个别笔画刚透过纸背时,就算拓好了。”
在文创区,雕版被玩得“脑洞大开”。一组抢眼的提灯,灯面是矢量处理的拓片图案,它带手柄的木框正是西藏雕版的传统形状。手机壳、钥匙扣、文化衫和帆布包也印刻上雕版图案,连同亲手完成的拓片一起,成为“带得走”的“文物”。
“我来拉萨旅游,刚好碰到展览开幕!”来自天津的游客郑雅依说,“这些雕版和版画图案精致,充满西藏的民族风情,参观特别过瘾。一些作品让我想起杨柳青年画,果然西藏和内地的文化是相通的。”(记者魏冠宇、春拉、吴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