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阿里分工委旧址及纪念馆:踏寻红色足迹 传承革命精神

中共阿里分工委旧址旁边就是纪念馆,这是根据原有礼堂重建的,还一并修复了当时的电影放映室、更衣室以及部分办公室。重建旧址的初衷,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接续奋斗。

访阿里分工委旧址及纪念馆:踏寻红色足迹 传承革命精神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2021-03-22 21:2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图为阿里分工委旧址纪念馆布展情况。记者 李斯睿 拉巴卓玛 摄

驱车近1400公里,我们从拉萨来到位于阿里地区噶尔县昆莎乡的阿里分工委旧址。在这里,每一件文物、每一幅图片、每一个字迹都见证着那一段光荣而伟大的历史,它们构成了一座巍峨耸立、令人仰视的历史丰碑。

进入阿里分工委旧址,眼前是一堵堵残垣断壁,但从其房屋结构、布局依稀可以看出当年学校、医院以及各部门办公场所的模样。

中共阿里分工委旧址旁边就是纪念馆,这是根据原有礼堂重建的,还一并修复了当时的电影放映室、更衣室以及部分办公室。

纪念馆展厅分为4个板块:分工委历史沿革,艰苦奋斗,光辉历程,新征程、新起点。展厅面积虽然不大,但却详细生动地展示了自先遣连入藏以来阿里的光辉岁月。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电令西南局、西北局向西藏进军,这也是我们所熟知的两条解放西藏的线路,分别是从四川和青海出兵。

在阿里分工委旧址,我们看到了另外一条解放西藏的路线,那就是从新疆于阗普鲁村出发的阿里先遣连。先遣连无论从人数还是从战斗规模上来说都不如前两支部队那么轰轰烈烈。但是,这支先遣连是第一支进入西藏的部队,也是西藏人民接触的第一支人民解放军部队。

1950年8月29日,李狄三率领进藏先遣连长途跋涉,靠着坚强的毅力到达阿里地区改则县扎麻芒堡。从那一刻起,以“先遣连精神”为代表的“红色基因”便在阿里大地上代代流传、绵延不息。

从地图中的等高线我们可以知道,先遣连自普鲁村出发,一路几乎都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行军,特别是在翻越昆仑山口时,为了克服严重高原反应,战士们不仅需要头上扎紧绷带,有的最后还是靠拽着马尾巴才支撑到改则县扎麻芒堡。

除了恶劣的自然条件,先遣连还需要克服后勤补给困难这一大难题。早在进入阿里的第一个冬天,先遣连就面临断粮、断药的困境,战士们只能以野兔、田鼠为食。由于营养跟不上,许多战士浑身浮肿溃烂,全连135名战士中有63人长眠在了阿里。

在先遣连进入阿里时,新疆早就组织了由骆驼2000余头、毛驴1000余头组成的驮队往阿里送物资。然而,阿里山高路远,气候环境恶劣,冬季的藏西高原完全被冰雪覆盖,最低气温能到零下40摄氏度,很多牲畜都倒在了运输路上。驮队的战士们头痛、胸闷、昏迷等高原反应非常强烈。即使这样,他们仍以每天35公里至40公里的速度在昆仑山脉中行进。

走进第二展区,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石磨。阿里地处高海拔地区,以牧业为主,当时分工委干部职工的补给都是从新疆运来的大米和面粉。每当进入初冬时,阿里噶尔县经常会遇到大雪封山,粮食根本就运不进来,所以阿里分工委的干部职工经常处在饥寒交迫之中。

于是,他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大量开垦土地,成功试种了豌豆、黑豆等农作物,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而我们眼前的石磨就是用来碾磨这些粮食的。据说,由于这石磨是花岗岩材质,硬度高、重量大,它碾磨出来的豆制品非常可口。

走进第三展区,我们看到,上世纪60年代阿里地委成立,广大干部群众在阿里地委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发展生产。阿里在政治、经济、交通、通信、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党的基本路线。阿里也及时调整了工作重心,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上。从此,阿里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明确了各省市援藏的基本方针。阿里在河北省、陕西省、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国家电网的无私支持下,各项基础设施有了极大飞跃,阿里经济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在第四展区,有很多现代化建筑照片,这些照片中的项目相当一部分是陕西省、河北省援建的。“十二五”期间,陕西省援建了阿里地区120急救中心。该项目工程概算2225.4万元,总面积3704平方米,能提供40多个房间、80多张床位,项目的建成投用大大改善了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医疗设施水平和救助能力。

2015年10月15日,由陕建五建集团承建的阿里陕西实验学校建设工程项目8栋单体楼主体结构顺利封顶。10栋单体楼,总建筑面积39495.1平方米,总投资2.6亿元,全部来自陕西援藏资金,这是阿里地区第一所现代化、标准化寄宿制学校。

2014年7月,在清澈的狮泉河上,由河北省援建的象泉路人行天桥正式竣工。项目总概算1086.64万元,不仅极大方便了狮泉河南北两岸群众的出行,更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经过河北、陕西两省20年来的对口援建,以象泉路人行天桥、阿里地区影剧院、阿里地区体育场、噶尔县旅游服务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栋栋城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建成。

在阿里分工委旧址及纪念馆,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里展示的更是一种扎根边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重建旧址的初衷,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接续奋斗。

(李斯睿 拉巴卓玛)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