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国网西藏电力供电员工为隆子县玉麦乡合闸送电,标志着我国人口最少乡接入国家主电网。王建君 摄
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隆子县玉麦乡群众回信,勉励他们“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两年来,自治区党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玉麦乡群众的重要回信精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包括玉麦乡在内的一大批边境乡村焕然一新。
玉麦幸福美丽边境小康示范乡建设成果如何,发生了哪些变化?记者一行在玉麦人的新生活中找到了答案。
翻过海拔5000米的日拉山,刚刚进入玉麦的小牧场,两个人影在云雾中隐隐绰绰。走进一看,正是卓嘎、央宗两姐妹。卓嘎正在把牛赶到草地上吃草,央宗在给牛挤奶。
“两年了,我们这里变化可大了。”记者询问玉麦的变化,卓嘎笑着回答。
“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人口多了,住上了新房子,用网、用电、用水都稳定了,每家每户都过得很好。”
两姐妹用最朴实的话语、最真实的笑容表达出了玉麦人今天的幸福。
继续朝前走,一排排灰顶黄墙的楼房映入眼帘,与周围苍翠的青山、汨汨的河流相得益彰。
和两年前全乡仅仅八九幢低矮简陋的民房相比,今天的玉麦明显“长大”了、漂亮了、热闹了。
伴随着玉麦的发展,人口的变化最为引人注目。
“今年4月,玉麦边境小康示范乡建成入住后,山外又搬来47户人家,都是从附近的加玉乡、热荣乡和扎日乡自愿搬过来守边的。”人气越来越旺,玉麦乡党委书记达娃也越来越忙碌,越来越高兴。
玉麦面积广、人口少,3000多平方公里土地曾经全靠一家三口守边,是全国唯一的“三人乡”。
从1户3人到9户32人,再到今天的56户197人,玉麦的“人丁兴旺”代表着这片边境山乡的美丽蝶变。
新玉麦人来到玉麦后,得到了老居民和乡干部的关心和帮助,迅速开始了新生活。
“自从搬来以后,乡干部隔三差五就到我家来,了解我们的生活情况,卓嘎、央宗也经常过来串门,我们都感到很温暖,生活也过得很好。”搬来不久的拉姆曲珍如是说。
生活好不仅是住新房,更在于生活设施的齐全度和基础配套的便利度。
来到央宗家,门头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新修的水泥路通村入户。走进屋内,在厅堂显眼位置,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被翻译成藏语和领袖像挂在一起,旁边另一幅字画上写着“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屋内家具、生活用品整齐摆放,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
“以前哪想过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啊。以前的房子特别旧,屋里除了最基本的生活用具,啥都没有,连火柴、糌粑都得用马从山外驮进来。现在要啥有啥,跟城里人生活一样。”央宗说。
不仅是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玉麦乡的基础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能力也日臻完善、提升。
全乡原来只有1条路,现在变成环状分布的3条街;商店、餐馆、甜茶馆越开越多;4G网络实现全覆盖,买东西流行起了移动支付;去年接入国家电网,小水电站成了备用电源;乡政府办公大楼、学校、卫生院、公园都在有条不紊建设中。
经营商店和茶馆的小群宗说:“现在网稳了、电稳了,我家装上了WIFI,酥油灯也收起来了,付账、打款、通信、了解国家大事,一部手机全都能搞定。”
生活在玉麦,守边是神圣使命,兴边是光荣梦想,二者相辅相成,都是群众最大的期盼。
为了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玉麦乡选出了双联户,增强了群众的凝聚力,同时还抓住一切机会扩大就业。
玉麦乡副乡长尚林佳说:“现在玉麦正是大建设时期,项目多、用工量大,我们和施工单位签订合同,为一些新搬来的青壮劳动力找到了工作。”
不仅如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玉麦乡在玉麦河下游7公里处兴建了4个蔬菜大棚,准备以合作社的形式种植蔬菜和食用菌。
玉麦气候潮湿,无耕地、草场少,为了达到草畜平衡,乡里还准备通过牦牛改良、控制规模,打造良种牦牛培育基地。
“我们这里有瀑布、有森林,杜鹃花多、鸟兽也多,搞旅游有很大潜力。现在我们正在谋划自驾游线路和徒步游线路,游客中心和玉麦酒店也在筹建,以后旅游业就是我们的核心产业。”提到未来的发展,达娃很有信心。
“格桑花开过,就在云深处,我不怀疑有路,又是我,哦,又一次入梦……”在白玛次旺的商店,音响里再次响起这首悠扬动听的《格桑花开》。
在玉麦,人人都是一朵坚定的格桑花,都是一个守边兴边的坐标。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巨大鼓舞力量,将让玉麦格桑花越开越美丽。
(刘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