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袁龙维修检查飞机。赵朗 摄
(爱国情 奋斗者)探访西藏高高原机场的“飞机医生”
在藏工作27年了,回忆起这段时光,46岁的袁龙讶异到原来最好的青春与奋斗的年纪都在这片高原。
图为机务人员检修飞机轮胎。赵朗 摄
因常年生活在高原,整日风吹日晒,袁龙的相貌比实际年龄长得稍“着急”。他说,老家在甘肃,因为父亲是运输司机,常年往返拉萨至格尔木,所以成为“藏二代”留在了拉萨工作。虽然这个地方很艰苦,但他觉得家人在哪,家就在哪。
图为普登在飞机驾驶舱维修排故。袁龙供图 摄
这位“藏二代”15岁时,曾跟父亲跑运输进藏,初次跟车,高原缺氧反应让他头痛不已,颠簸了数日才到达拉萨。他说,当时的交通也像现在这么发达就好了。
现在,袁龙是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机务工程部机务生产保障室副经理,也是资历最老的员工之一,为进出港的飞机做短停维护是他的主要工作。
图为机务人员与飞机内的工作人员进行空地对话。赵朗 摄
1992年,以飞机电气系统维修专业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这里。他说,入职前两年一直跟着师父学习,直到考下了机场运行所有机型的维修资格证书,才真正成为“飞机医生”。
图为机务人员与飞机内的工作人员进行空地对话。赵朗 摄
袁龙回忆,上世纪90年代,每天进出西藏的航班很少。如今,机务工程部每天要负责约40个航班的短停维护。而且刚工作时,储备航材能力有限,如今,不仅航材储备丰富,而且维修工具也越来越先进。
在很多人看来,做机务维护,靠技术吃饭,回到内地发展前景大不一样,可袁龙从未想过,他说:“我的事业在这里,我想看着机场变得更好。”
袁龙的同事普登是机务工程部的副总经理,这位土生土长的藏族人是最早一批由中国民航北京中等专业学校为西藏定向培养的民航专业人才。
普登说,小时候对机械类很感兴趣,后来就报考了这所学校学习修飞机。毕业后,他分配到拉萨贡嘎国际机场。他说,这一行培养人才周期长,工作两年后才有资格考专业性的基础执照,后面还要花费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考取运行飞机机型的维修资格证书,这是一个“飞机医生”的上岗必备。
他介绍道:“正是这样的严苛,我们才能保障放飞出的每架飞机都能安全运行。”
飞机短停期间,机务工程部的工作人员需进行系统检查。“绕着飞机以闭环线路对起落架、机轮、刹车系统等数十项内容进行检修。”普登说。
图为机务人员做送机准备。赵朗 摄
1997年,一架空客A340从成都飞至拉萨。短停维护后,机务人员准备放行,在推出过程中,飞机起落架发出瞬间性机械响动。普登说,这种小问题很容易被忽视,也有可能是飞机运行的致命故障,谨慎起见,机务人员将飞机重新进行检查。
图为机务人员进行检修飞机。赵朗 摄
普登回忆,拆开后,机务人员发现飞机龙骨碳片磨损坏掉,如果放飞,在超速度下,会造成机轮突然抱死紧急刹车,有可能起火造成严重事故。
他说:“因为岗位特殊,我们必须多一份责任,不仅要保障飞机飞行安全,更要为旅客带来一份安心。”
图为值班时,袁龙记录工作。赵朗 摄
随着拉萨贡嘎国际机场的发展,他们所在的队伍一直不断壮大,从最初的10余人增长到50余人,队伍人员也不断趋于年轻化,更有一些年轻人曾受他们影响而加入到这支“飞机医生”队伍中。
(赵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