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绿色屏障 释放生态红利——日喀则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走笔

筑牢绿色屏障 释放生态红利——日喀则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走笔

2023-12-13 17: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0月26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日喀则市榜上有名。

今年以来,日喀则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践行“四敢”要求、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坚持把“敢”字体现在生态上、落实在工作中,用好资源禀赋、放大优势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日喀则市委、市政府坚持常态化研究部署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不断完善符合日喀则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层层签订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逐年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分值权重,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到实处,构建齐抓共管“大环保”工作格局。在全市范围开展环境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截至目前,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000余人次,检查企业800家次,行政立案27起,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63起,下达处罚决定书18起,处罚金额216余万元。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日喀则市上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等生态工程,在发展速度、资源质量、实施范围等方面扩容提质,大力实施植树造林、补植补栽、草原生态修复等工程,进一步擦亮生态底色,书写绿色文章。狠抓污染防治,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行动,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工业企业分类治理等方式,着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今年以来,全市完成各类营造林面积35.09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面积124.5万亩。截至10月,全市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等主要污染物浓度限值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一级浓度限值,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9.7%。主要江河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保持在100%,32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释放生态红利,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联动发展、齐头并进?对此,日喀则市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做好积分兑换。健全完善“垃圾分类+积分=收益”的积分兑换机制, 引导居民参与,累计设置积分超市250余家,回收垃圾1350余吨,兑换商品价值71余万元,惠及群众6余万人。

——盘活生态岗位。聚焦关键部位、抓牢薄弱环节,充分发挥生态岗位作用,全面整治房前屋后、河道沿线等地垃圾,今年共落实资金3.44亿元,惠及生态岗位人员近10万人。

——抓好助农增收。聚力增绿和增收互促双赢,将总投资400万元以下、群众能干会干的营造林项目,依法依规交由当地农牧民合作社实施,进一步拓宽致富新路径。截至目前,雇用营造林项目区域农牧民群众10.8万人次,增收3708.3万元;租赁机械221台,增收433.3万元;苗木出售855.97万株,增收1808.5万元。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仁布县帕当乡萨达村把植树造林、爱护生态等寓于“藏戏”表演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把绿色、低碳、健康理念传递给群众。

而在全市范围,日喀则市聚焦“6·5”世界环境日等节点,创新宣传方式,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组织发动干部职工、环保志愿者,开展线下活动20余场次,发放各类宣传品10万余件,受教育群众18万人。

责任编辑:龙会琴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