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七十载 日喀则各项事业正处在历史上最好时期之一

中国日报网9月6日拉萨电(记者 达穷 华旦尼玛)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开创了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民族团结、宗教和睦、边疆巩固、党建加强、人民幸福的大好局面,各项事业正处在历史上最好时期之一。

波澜壮阔七十载 日喀则各项事业正处在历史上最好时期之一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9-06 21: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9月6日拉萨电(记者 达穷 华旦尼玛)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开创了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民族团结、宗教和睦、边疆巩固、党建加强、人民幸福的大好局面,各项事业正处在历史上最好时期之一。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从此,日喀则各族人民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在祖国大家庭里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

这70年,是日喀则团结之花常开常盛的70年。

70年来,日喀则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群众的生命线,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入新时代,日喀则市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战略性任务,精准把握“一”和“多”、“同”和“异”、“恒”和“变”的关系,深入开展“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依法设立“6·2”民族团结进步日,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积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区)、模范乡镇(街道)、模范村居、模范社区、模范单位,249名农牧民群众第一次离开高原,在江苏、广东两省稳定就业,298名大学生通过援藏省市企事业岗位专招到内地就业,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2019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今天的日喀则,各族干部群众语言相通、歌舞相融、习俗相染、情感相连;援藏干部与本地干部、藏族干部与其他民族干部情同手足、和衷共济,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民族团结之花常盛常开。

这70年,是日喀则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70年。

70年来,日喀则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经济体制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运行保持迅速发展势头,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由1959年的0.4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22.78亿元,增长208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59年的77.3万元增加至2020年的15.67亿元,增长2026倍。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路成网、铁路贯通、“空中银桥”飞架四方,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3万公里,拉日铁路、和平机场将日喀则与世界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拉洛水利、湘河水利、恰央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使荒滩变成了良田;“三区三州”农网改造升级、阿里电网联网工程点亮了偏远地区群众生活;互联网进村入户,视频聊天、网上购物、移动支付成为新的生活方式。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深入推进农牧区产业革命,坚持“三驱带动、多点协同”,大力发展有机种养加业、文化旅游产业、数字产业等具有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的产业,点亮了产业发展的“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2020年,青稞产量达到40.02万吨,蔬菜产量达到40.03万吨,珠峰牦牛、珠峰绵羊分别出栏13.1万头、126万只,商品率分别达到75%、70%,“如意庄园藏系牦牛肉”荣获第105届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特等金奖”;“珠峰之乡·云端冰川”旅游品牌逐步打响,202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02.33万人次、实现总收入44.17亿元。

这70年,是日喀则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70年。

70年来,日喀则市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安居乐业、幸福满满,切身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小康社会全面建成,17.29万贫困人口脱贫、1669个贫困村居退出、18个贫困县区摘帽,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大力推进农牧民群众“增收十条”,全力拓宽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富足。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80元,实现农牧民群众转移就业24.04万人、劳务创收29.8亿元,群众已从追求“有没有”向过得“好不好”转变,小轿车、平板电脑、高清电视、智能手机等越来越普遍地进入寻常百姓家。专合组织势头强劲,围绕“五个100%”目标,持续开展农牧民专合组织规范提升行动,全市专合组织发展到6591家,44.72万群众入股合作社,实现分红6.06亿元,合作社充分发挥了连接市场和群众的桥梁作用。民生事业进步明显,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33%,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5%,市人民医院、市藏医院从“创三甲”走向“强三甲”,“中病不出市、小病不出县”基本实现;抗击新冠疫情取得重大成果,“零确诊”“零感染”“零传播”“零输入”势头持续巩固,特别是在边境疫情防控中,坚决做到了“13个到位”,真正把疫情阻击在国门之外。

这70年,是日喀则生态底色靓丽厚重的70年。

70年来,日喀则市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实现了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盲目到科学的质的飞跃。进入新时代,日喀则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大力实施“奋力建设美丽日喀则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重大生态工程,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日喀则仍然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全力构建绿色发展体系,执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评价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三高”企业、项目实现零审批、零引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达5.2万平方公里。全力整治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推进珠峰垃圾整治工作,共转运处置珠峰大本营及沿线垃圾806.99吨,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公共浴室、“移动澡堂”稳步实施,城乡面貌持续改善。近年来累计完成营造林28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2%,草原植被覆盖率达到51.8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4%,主要河流、湖泊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今天的日喀则,天蓝、地绿、水清、气净,雪山草原、蓝天白云、碧水阳光成为发展的“聚宝盆”,各族群众在“推窗是绿、抬头是蓝、出门是景”中畅享绿色福利。(中国日报西藏记者站)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