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和平解放70年:山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西藏和平解放70年:山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6-30 14:0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图片由山南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中国日报网6月29日拉萨电(记者 达穷 华旦尼玛)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深刻的历史变革中,西藏开启了现代化发展的崭新征程,地处中国西南边疆的雪域高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70年来,山南市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紧抓发展,着力破解主要矛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彻底走出了产业以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农牧生产为主的困局,实现了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逐步与全国同步,各族人民不断享有日益丰富的现代文明成果。

发布会上,山南市副市长江嘎从五个方面介绍了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山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和平解放70年来,山南市地区生产总值由最早记录1990年的2.7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15.4亿元,年均增长1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最早记录1959年的67.3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20.22亿元,年均增长1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最早记录1978年的143.5元增长到2020年的15874元,年均增长12%。

二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和平解放之初,山南市基础设施条件极为滞后,全市没有一条正规公路,交通运输条件较差,能源更是极其匮乏,群众几乎与电无缘。70年来,山南相继实施了一大批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为推进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今的山南,贡嘎机场连接神州内外,泽贡高等级公路、拉林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没有高等级公路和铁路的历史,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从1959年的942公里增加到2020年的9043.3公里,12个县(区)、82个乡镇和452个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通畅率分别为100%、100%、82.18%,基本形成了以泽当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山南成为西藏内联外通最为便捷的城市。以灌区、水库、安全饮水等为重点的水利设施日趋完善,全市供水和灌溉保证率分别达到95%、85%,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100%。电力设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分散到互联,形成了覆盖广、质量优的大网电体系,2020年底全市行政村通电率达到100%,行政村主电网覆盖率达到100%。互联网进村入户,视频聊天、网上购物、移动支付成为新的生活方式。

三是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和平解放之初,山南社会事业发展十分滞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十分低下。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项事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脱贫攻坚战役取得圆满胜利,12县区全部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19.3%降为零,彻底告别了绝对贫困问题。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学前“双语”教育改革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和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各级各类学校从1959年的4所小学、在校学生552人增加到2020年的436所、在校学生60362人,实现了1959年的95%以上的文盲率到2020年全面消除文盲。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医疗服务、妇幼保健、藏医藏药、疾病防控等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机构从1959年的13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0人增加到2020年的750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781人,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市藏医院成功创建三甲民族医院,全市住院分娩率99.64%,孕产妇死亡率27.83/10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84‰,农牧区免费医疗覆盖率达到100%。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功授牌,农家(寺庙)书屋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了“县有文化活动中心、乡有文化活动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目标,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9.01%、99.24%。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2%,山南籍高校毕业生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各项社会保险参保达27.22万人次,参保率均达到97%以上。

四是产业建设不断壮大。和平解放之初,山南农业生产处于原始耕作状态,牧业生产基本采取自然游牧方式,工业经济、旅游业一片空白。山南坚持“产业立市”原则,大力实施“产业倍增计划”,聚焦九大产业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现已形成较为巩固的“二三一”产业格局。农牧业彻底走出了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困局,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培育了“洛扎粉丝”、“藏地圣田”和“加玉青稞”等一大批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牧业品牌,建成了扎囊百亩车厘子、桑日千亩葡萄、浪卡子万只绵羊等特色农牧产业基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59年的2330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14.88亿元,粮食产量从1959年的2.8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16.51万吨。工业从无到有、迅猛发展,工业总产值从1959年的1000元增加到2020年的38.51亿元,以水电、光电为主的“藏中清洁能源基地”初具规模,西藏目前最大装机容量51万千瓦的藏木水电站建成运营,全市电力总装机达到133.89万千瓦;全市水泥产能达到260万吨,天然饮用水产能达到65万吨;研发藏医药制剂品种394个,准字号260个;培育民族手工业企业(合作社)193家,发展氆氇、卡垫等13个门类100多个品种,切实构建起了以优势矿产、清洁能源、建筑建材、藏医藏药、民族手工业等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着力推进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藏源文化旅游基地”基本建成,202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60万人次、实现总收入18.5亿元,旅游人数和收入连创新高;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业态发展迅速,正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是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南市贯彻落实党在生态文明领域的指导思想,以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强市”战略,把生态保护作为所有开发建设活动的红线、底线和高压线,认真落实“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积极开展防护林体系建设、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土地沙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基本建成,市县乡三级河长制体系全面建立,生态环境持续保持良好。截至2020年底,全市森林面积118.28万公顷,人工林面积3.26万公顷,其他林地面积9.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4.79%。森林、草场、湿地等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建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湿地公园4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5处、县级自然保护区1处,建成自治区级生态县7个、乡镇73个、村居518个,并于2020年10月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严格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三同时”制度,坚决杜绝“三高一低”企业和项目进入山南,持续深入开展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主要江河湖泊水质、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空气及声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生态环境基本保持原生状态。(中国日报西藏记者站)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