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救助为藏族包虫病患者带来福音

慈善救助为藏族包虫病患者带来福音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1-21 21:2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华慈善总会,尕正切,尕正切(谢谢,谢谢)!”这是青海省藏区第二批包虫病患者才文多杰、巴丁卓玛、西卓、久拉、伊西卓玛、罗松巴德、才仁措毛等10多位藏族患者,向来病房里慰问他们的中华慈善总会人员所说的最多一句话。

1月10日,中华慈善总会新闻界志愿者慈善促进工作委员会执行会长徐镱轩及“中华慈善总会红星关爱贫困家庭先心病患儿基金”(以下简称“红星基金”)执行办公室名誉主任李卫平、主任宋大伟、副主任王晓蕾、医学顾问刘维莉等一行七人,从北京来到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石大一附院”),看望慰问了在这里进行救治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和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包虫病患者,并给每名患儿送来水果与慰问金,使藏族患者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

“红星基金”执行办公室名誉主任李卫平与患者相互双手合十致谢(唐召明摄)

慈善救助惠及高原贫困家庭

2019年10月,中华慈善总会与石大一附院签订合作协议书,联合开展了“藏区千名贫困家庭包虫病患者救助行动”,以使藏族包虫病患者在未来五年里得以更好地免费治疗。

石大一附院是一所从军旅诊所发展起来的三甲医院,在当地治疗包虫病方面有着70年临床经验,其医疗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包虫病是由棘球蚴属绦虫寄生于人体或宿主动物体内而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有囊性和泡性包虫病两种。其中,泡性包虫病由于病死率较高,被称为“虫癌”。在我国新疆、青海、西藏等部分牧区,发病率高达10%以上。

据了解,牧民群众常以宰杀的牛羊内脏来喂食牧犬,这就使牧犬有了吞食幼虫的机会,幼虫在牧犬肠内发育为成虫,成虫的虫卵会随它们的排泄物排出污染土地、草地、水源、皮毛等;牧人如果与牧犬接触或者误食被污染的水和食品,牛羊在吃草时食入被污染的草或水,就有可能被感染。此周而复始,造成了包虫病的扩大蔓延。

包虫病虫卵一旦进入人体,就会附着在肝脏上,人体免疫机制将虫卵包裹起来,需要通过手术方可治愈。由于该病潜伏期长,人们发现病变时,病情已经非常严重。 

去年盛夏,中华慈善总会组织的医疗队在青海班玛县筛查包虫病时看到,班玛县在2017年至2018年,开展“县不漏乡、乡不漏户、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地毯式”包虫病防治工作,全县2万余人口中初步查出包虫病患者800余名,其中200余名已通过各方努力成功实施手术。但是由于班玛县经济基础薄弱,医疗水平有限,仍有很多患者不能得到准确的筛查和及时有效的治疗。

由于包虫病治疗费用高昂,当地很多牧民群众因病致贫返贫,成为制约青藏高原经济发展、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为让藏区包虫病患者早日解除病痛的折磨和实施精准脱贫,中华慈善总会于2015年11月启动了“藏区千名贫困家庭包虫病患者救助行动”,帮助藏区牧民群众摆脱包虫病的困扰。

从去年10月起,石大一附院作为中华慈善总会新的收治重症包虫病患者的“爱心医院”,现已接待“红星基金”所救助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和玉树藏族自治州包虫病患者34人,其中14名重症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已重返草原放牧牛羊或步入课堂,开始了全新生活。

祖国大家庭处处有温暖

为确保来新疆治疗包虫病的患者顺利完成手术,石大一附院为藏区包虫病患者开通绿色通道,派专车赴乌鲁木齐火车站接患者入院,并根据藏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患者定制了荤素不同的“营养餐”。同时,医院还专门为患者和陪护亲属购买了毛巾和脸盆,为患者和家属购买了洗衣机。

去年11月7日,首批来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20名患者从青海省出发,来到新疆石大一附院接受包虫病的免费救治。石大一附院专门组建专家委员会,对每一个病人进行仔细检查,并制定合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这一批患者中,复发病人多,病灶普遍较大,手术时间长,难度大。” 石大一附院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彭心宇教授说。

今年36岁的边巴是第一批包虫病患者中病情较重的患者。他患包虫病多年,但由于家庭困难一直未能进行治疗。 这次在“红星基金”的帮助下得以免费治疗。

为边巴进行主刀手术治疗的彭心宇教授说,边巴的包虫病治疗当时非常棘手。我们原计划先用穿刺的方式,将一部分包虫打碎吸出来,等边巴的身体恢复一些后,再开刀切除。

为了彻底清除边巴体内的包虫,在手术开始前,我还是改变了治疗方案,决定直接直接开刀,一点一点的将包虫切除。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十个小时的手术,我从边巴体内取出了大大小小的10公斤左右的包虫,边巴体内的包虫被全部切除,使原本鼓起的腹部恢复了正常。

在石大一附院,陪同患者来治病的翻译更尕加措讲述了这里书写“人民生命高于天”的两个小故事。

去年11月5日,患者罗松消化道出血需要输血,可医院库存A型血液不足,医院普外科总支书记孙红和两名医生便自发为患者献血,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今年1月4日,一位包虫病女患者由丈夫陪着带着未满周岁的孩子来治病,因手术不能继续给孩子喂奶,石大一附院科室医护人员便主动为孩子送来奶粉、衣物和玩具等物品,并帮助其丈夫一同照料孩子……

更嘎加措动情地说:“从青海到新疆一路走来,细心周到的服务、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们处处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架起民族团结的坚固桥梁

“又可以回到校园和同学们一起上学了!”去年11月21日,10岁的包虫病患儿扎西旦周康复出院,踏上了返乡的路。在进站前,他掩饰不住内心激动的心情,说出了心里话。

截至1月12日,在石大一附院治病的第二批青海患者,14人中已有10人陆续康复出院,返回家乡。

徐镱轩介绍说,中华慈善总会从2015年11月启动“藏区千名贫困家庭包虫病患者救助行动”以来,先后15次组织专家医疗队前往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筛查,行程10.7万多公里,筛查24188人,确诊1317人。现已免费为西藏、青海、四川的330名藏族包虫病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使他们重获新生。这些救治的包虫病患者最大的六七十岁,最小的仅有六七岁。

徐镱轩与患者相互双手合十致谢。(唐召明摄)

石大一附院党委书记刘锋说,青藏高原是海拔最高、感染率最高、病情最为严重、防治最为复杂的包虫病流行地区,是当地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已成为牧区脱贫攻坚战的最大障碍之一。

他表示,未来五年石大一附院将利用自身的医疗资源优势,集结院内肝胆外科、影像、检验、麻醉、重症、护理等专业资源,共同致力于藏区千名贫困家庭包虫病患者的医疗救助行动。

1月10日,徐镱轩(左)与石大一附院党委书记刘锋(右)在为中华慈善总会所授予的“爱心医院”揭牌。(唐召明摄)

“物质扶贫只能扶一时,健康扶贫才能扶一世。我们将继续救治藏区更多的包虫病患者,架起藏汉民族团结的坚固桥梁。”“红星基金”执行办公室副主任王晓蕾说。

“红星基金”执行办公室副主任王晓蕾在向患者赠送慰问金。(唐召明摄)

据“红星基金”执行办公室主任宋大伟介绍,“红星基金”由时代顺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大伟发起,办公室人员都是由爱心的退休退役军人和老帅后代参加组成,办公室名誉主任由贺晓明、钱玲戈、李卫平将军担任。

“红星基金”为退役老兵增光、为民族团结添彩、为扶贫攻坚尽力。

从2018年以来,“红星基金”救助了50多名贫困家庭先心病患儿。从2019年起,红星基金又开始救助青海藏区大量的包虫病患者。

“红星基金”执行办公室主任宋大伟在向患者赠送水果。(唐召明摄)

  “红星基金”由时代顺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BZM系列护肤品赞助,据王晓蕾介绍,BZM系列护肤品每卖出一盒将向红星基金捐赠2元钱,用于救助贫困家庭先心病患儿和包虫病患者。

1月10日,徐镱轩代表中华慈善总会还向石大一附院授予爱心医院牌匾,并向彭心宇医疗团队授予“中华慈善总会丝路心宇医疗团队”大旗。

徐镱轩(左)向石大一附院普外科专家彭心宇(右)授“中华慈善总会丝路心宇医疗团队”大旗(唐召明摄)

接过大旗的彭心宇教授介绍说,不仅中国面临包虫病困扰,蒙古、中亚等国家和地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中国在包虫病防治方面,无论是流行病学还是病原学,包括临床经验,都走到了世界前列。”

在石大一附院教授彭心宇看来,如果能把藏区的包虫病控制住,就有信心将全国的包虫病控制住,未来还可以将中国在包虫病防治方面的先进经验向“一带一路”沿线和周边国家输出。

彭心宇表示,未来他要把该团队打造成最好的肝包虫诊疗团队,以救治更多的藏族同胞患者和做好“一带一路”的学术交流活动。他还表示,除了帮助控制传染源,还要教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勤洗手、吃熟食、讲卫生的习惯,以助力青藏高原脱贫攻坚,以及让“一带一路”沿线和周边国家,共享中国所带来的成果。

徐镱轩、“红星基金”执行办公室一行与石大一附院医护人员及患者在一起合影留念。(唐召明摄)

(中国日报西藏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