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区扶贫事业发展:合力攻坚不松劲 高原光景日日新

70年来,伴随着雪域高原经历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时期,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都把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消除贫困作为执政为民最重要的工作来抓。2012年,我区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扶贫标准,对建档立卡的117万农牧区贫困人口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发式扶贫,投入大幅度增加。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区扶贫事业发展:合力攻坚不松劲 高原光景日日新

2019-10-17 10: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70年来,伴随着雪域高原经历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时期,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都把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消除贫困作为执政为民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持之以恒拔穷根,砥砺奋进奔小康,在中央政府的特殊关怀下,在全国各省市和中央企业的大力支援下,开展了多个阶段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走上了与全国一道和谐快速的发展轨道,谱写了一曲脱贫奔小康的乐章。

回顾历史——

栉风沐雨 步履铿锵

民主改革以来,我区扶贫开发工作经历了“消灭赤贫”、救济式扶贫、生产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和精准扶贫五个阶段。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面对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局面,进藏工作人员和人民解放军发放无息或无偿农牧贷款,扶助群众生产;免费给群众看病,开办中小学,关心人民健康和文化教育;以工代赈增加群众收入,发放布施开展救济。

1965至1978年,我区对农牧区进行“输血式”扶贫,使发展生产治理贫困的效果更加显著。

改革开放之初,我区处于生产式扶贫阶段,1984年,全面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的“四定”扶贫行动。1990年,中央批准实施“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显著改善了我区粮食主产区的生产条件。这一时期,绝对贫困人口总数由1978年的81万人,下降到1994年的48万人。

1994年,我区开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有目标的扶贫开发。自此,相继四次调高扶贫标准:1994年,《西藏自治区扶贫攻坚计划》制定了农区600元、牧区700元、半农半牧区650元的扶贫标准,农牧区贫困农牧民48万人。

2001年,自治区制定了1300元的扶贫标准,将人均纯收入低于1300元的148万农牧区贫困人口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有针对性地实施了扶贫点建设和大骨节病区群众搬迁,全面改善了搬迁群众的住房和生产生活条件。

2006年,我区扶贫标准调整到1700元,将人均纯收入低于1700元的96.4万农牧区贫困人口纳入帮扶范围,全区累计投入各类扶贫开发资金25.21亿元,通过开展以“整乡推进、特色产业、定点扶贫、人口较少民族扶贫、边境地区扶贫”为主要内容的扶贫开发实践。

2012年,我区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扶贫标准,对建档立卡的117万农牧区贫困人口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发式扶贫,投入大幅度增加。

着眼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的目标,自治区分别于2011年、2016年制定了《西藏自治区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办法》《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

总结经验——

行稳致远 步步为营

69岁的泽仁扎西亲眼见证了昌都发展的巨变。西藏民主改革前,泽仁扎西的父母深受农奴主压迫,干一天的活只有两小碗青稞,连一双像样的鞋子也没有。民主改革后,家里按人头每人分到了两亩地和牲畜,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2012年,在村委会的号召下,泽仁扎西从12公里外的半山腰上四面漏风的土坯房搬了下来。国家补贴2万元,村里免费提供砂石,他家盖起了面积250平方米的藏式小别墅。

近年来,昌都经济蓬勃发展,提供了众多优质就业机会。泽仁扎西31岁的儿子布噶在工地上开装载机,月收入7000元。他38岁的儿子多加在做装修,花了11万元把家里变成了样板间,活儿不断,还花了2700元给老人添了一套组合音响。

泽仁扎西说:“喝着酥油茶,听着广播,吃穿不愁,就是小康啦。”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在“十二五”扶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立足西藏是全国唯一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基本区情,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重大问题。同时,在全国率先成立四级脱贫攻坚指挥部,全面推行省级干部包县、市级干部包乡、县级干部包村和乡镇干部包户的“四包”制度,出台了70多个政策性文件,建立起了完备的政策体系。

经过不懈努力,我区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和重大决定性进展。2016、2017、2018连续三年,我区在全国考核中被评为“综合评价好”。3年来,全区累计实现55个贫困县区摘帽,47.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到2018年底,贫困人口减少到15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占农牧区人口的比重下降到了6%以下。

展望未来——

信心百倍 再启新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紧紧围绕“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着力攻坚。

“2019年6月底,我区通过产业累计实现了22.09万人脱贫,安排生态岗位总数为65.5万个,教育扶贫覆盖5.66万人。上半年,转移就业2.8万人,其中技能培训后就业5800人。”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副巡视员刘峰介绍道。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不断推进,我区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拓展产业功能,推进乡村旅游和商贸流通等新产业、新业态,重点打造出了青稞、牦牛等特色扶贫产业,初步破解了产业选择难、推进缓、见效慢等困局,扶贫产业成为贫困群众增收主渠道的作用初步显现。

脱贫攻坚,硕果累累。决战决胜,曙光在前。新时代,西藏立足“精准”,着眼“打赢”,向着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迈进。

下一步,我区将一如既往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三区三州”脱贫攻坚座谈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暨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聚焦年度目标任务,聚焦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统资源、聚合力,补短板、破瓶颈,巩固提升现有脱贫攻坚成果,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低收入群体扶持政策少等新问题,增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质量和发展后劲,决战深度贫困,努力完成19个贫困县区摘帽,15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实现到今年底前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刘倩茹)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