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察隅县下察隅镇的藏族、汉族干部在帮助僜人群众打荞麦。 林芝报道组 摄
行进在林芝的城镇乡村、阡陌田野,无处不见迷人的景致,和谐的光芒,奋进的场面。
假如,南迦巴瓦能诉说,她一定会把林芝各族儿女爱党爱国的情怀编成动人的故事世代传扬;
假如,尼洋河能歌唱,她一定会为林芝各族同胞共同托起和谐家园的力量引吭高歌。
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在这里由西向东平行伸展,与横断山脉对接;
世界上最高的河流——雅鲁藏布江在奔腾了1000多公里后,在这里避开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向北折流,形成马蹄状回绕南迦巴瓦峰向南奔泻而下,经印度注入印度洋。
就是在林芝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长期聚居着藏、汉、回、怒、门巴、珞巴、独龙、纳西、土家、傈僳等10多个民族及僜人。
针对全市边境线长、民族多的特点,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林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始终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和“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深刻内涵,不断增进“五个认同”,打牢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统一、促进祖国发展繁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牢固树立起民族大团结意识和“三个离不开”思想,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发展成了林芝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和自觉行动。
“在这个有着11.7万平方公里、1000多公里边防线和23万人口、多民族共融的边疆地区,开展好‘四讲四爱’群众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搞好民族团结有着极其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只有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中,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边防巩固、人民幸福安康。”这是林芝市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
察隅县察瓦龙乡松塔村,是一个由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白族、藏族聚居的行政村,全村有77户人家、420多人。他们紧紧凝聚在党的旗帜下,相濡以沫、风雨同舟、同心同德,结下了深厚的民族情谊。他们说:“团结才有力量,家和才能万事兴。”“不论哪个民族,都是兄弟姐妹,都是一家人,谁也离不开谁。”
每年,无论是傈僳族群众的“阔时节”,还是白族群众的“大过年”,无论是独龙族群众的传统节日“德里哇”,还是藏族群众的“藏历新年”,他们都相互拜访,送去自己对其他民族的美好祝福。在婚丧嫁娶中,各族群众相互往来,互相帮助,亲如一家。在农业生产中,不论是种植养殖,还是修路架桥,村里随处可见各族群众互帮、互助、互带的动人场面……
“五十六个民族亲亲一家,就像百花园里盛开的花,红红石榴结籽儿抱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母亲是中华!”
迎着明媚的阳光,望着车窗外优美的田园风光,听着这首《母亲是中华》深情高亢激昂的歌声,我们来到了位于察隅县贡日嘎布曲南岸的上察隅镇西巴村。
“这是察隅县的第一个万元村,这里居住着珞巴、藏、汉、侗族和僜人19户人家60多人,党的十八大代表金建(珞巴族),就是这个村的党支部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察隅县网信办的干部王岚给我们介绍,金建有7姐妹,组成的家庭中有3个是汉族、3个是藏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民族大家庭,其中金建的丈夫彭德云就是四川眉山人。
2004年7月,33岁的金建当选上了西巴村村委会主任。在第一次村民大会上,金建紧张得全身发抖、语无伦次。她的丈夫彭德云就耐心地开导她、帮助她、鼓励她,村民们也对她充满了信任和期望。
“一时间,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金建说:“在我丈夫彭德云的支持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锻炼,我迅速进入了角色,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此,在她的带领下,西巴村制定了《村务财务公开制度》《西巴村村规民约》等10项规章制度,并公布上墙。2004年底,西巴村成为察隅县第一个村务财务公开村,改变了以往管理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村“两委”班子的威信也树了起来。“原来我们根本不知道村里干了些啥、钱用在了哪里,金建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后,我们都清楚了,也愿意跟着干。”村民们都翘起大拇指如是说。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西巴村在田地里干活的都是妇女,而且总是大家一起劳动。今年46岁的金建看着记者不解的样子笑着对我们说:“我们村是女人当家。”接着,金建又解释道,因为全村总共只有19户、60多人,男人们大多外出打工做生意,只剩妇女在家劳动。以前是各家单干,由于劳动力不足,劳动效率也比较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把全村妇女组织起来,有活大家一起干。“这叫做‘个体经营、集体劳动’。”金建告诉我们,特别是在春种秋收的农忙季节,这种集体劳动的形式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对于个别贫病家庭也起到了很好的帮扶作用。
“团结,在西巴村不仅仅体现在集体劳动上,还体现在关心和帮助村里的困难群众上。”王岚告诉记者,金建和她的丈夫彭德云对村里的五保户、低保户等困难群众特别关心,不仅挨家挨户地询问生产生活情况,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还发动全村群众对贫困户进行帮扶,对实在帮不了的则及时反映到镇里,积极寻求各种途径为群众排忧解难。
榜样的力量在群众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西巴村不论是珞巴还是藏族、不论是门巴还是侗族和僜人,19户人家就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你帮我、我帮你,相互尊重、互相体贴,人际关系十分融洽亲密。村民仁增卓玛告诉记者:“我家以前是低保户,每年都靠国家补贴过日子。大家对我的帮助很大,他们不仅教会我科学种地,农闲时还帮我找工作。现在,我家已经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金建是个性格开朗、思想开放、爱学习的人。”金建的五妹夫魏春海告诉记者,以前西巴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群众仅靠种田、采集为生,金建就虚心向他们和其他2个从内地入赘到西巴村的汉族女婿学习种植养殖技术,然后又手把手地传教给其他村民,同时带领群众转变观念,走出大山,通过银行贷款、外出务工、集资等形式积极筹集资金,把珞巴商店、饭店、旅馆开到了乡镇、开到了县城,群众的收入犹如芝麻开花,节节攀升。现在西巴村人均收入已达1200多元。
林芝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坚实稳固的民族团结基础,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内地的一批批有识之士来这里投资兴业,与当地各族群众一道建设美丽、和谐、幸福的林芝。樊敬芳与丈夫吴涌就是其中之一。
米林县羌纳乡朗多村,是全国旅游胜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必经之地。多少年以来,看着一批批游客、驴友从村旁擦肩而过,就是没有人想到去吃“旅游饭”,走致富路。年复一年,大家都“捧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
2014年8月的秋天,“背包客”樊敬芳夫妻走到朗多村,停下了脚步,他们不仅被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景色所陶醉,还被朗多村纯朴、善良的藏族群众及团结和谐的氛围所感染。他们住了下来,与朗多村的乡亲结下了情谊。
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和云南打拼多年的樊敬芳夫妇凭着自己积累的经验,在朗多村嗅到了商机。于是,他们收购了朗多村安居工程剩下的旧房,以每年1万元的价格跟村民签了20年租赁合同,巧用河滩上的朽木和树根进行装饰,用自己的匠心巧手制作家具和饰品,保持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格,创立了占地10亩、共有12间客房,取名为 “找个地儿待着” 的精品客栈。客栈开业一年他们就挣了14万元,还通过介绍包车业务带动了周边村民们致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优美的风景、独特的风格和有利的地理位置,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旅客不断地来到朗多村。慢慢地,“找个地儿待着”这家客栈火了,在全国小有名气,在携程网上也好评如潮。每天客源不断,客房供不应求。
樊敬芳夫妻俩在获得收入的同时,也放飞着自己的梦想:“当地许多群众脱贫致富愿望很强烈,但往往受到思维模式和自身技能的桎梏,既找不到好点子,也干不出好生意。与其自己赚钱不如带着大家一起致富。”于是,她们把客房管理、餐饮服务交给村民来做,自己手把手传授经营理念、服务技能和管理知识,带出了一批家庭旅馆管理服务能手,客栈也扩大到了1000多平方米、20间客房。
就这样,村民的观念转变了,思路也被带活了——“与其在外打工不如就近就地创业”。大家纷纷要求参与、合办乡村旅游,樊敬芳欣然同意。全村49户村民和樊敬芳每户出资1万元,共筹集50万元又新建了1家客栈,挂着“找个地儿待着”的招牌,由樊敬芳提供建设装修方案和经营方式,村里有文化的年轻人参与学习和管理,新的“找个地儿待着”由村民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共享所得。对此,朗多村的村民们深有感触地说:“只有各族兄弟姐妹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就能建设好发展好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团结就是力量!”
在林芝,像樊敬芳夫妇一样来到林芝创业带动当地群众就业的的内地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的到来,不仅给当地各族群众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和种植养殖新技术,而且还为林芝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增添了强劲动力。”林芝市委书记马升昌说:“经过全市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团结奋斗,2016年,林芝市生产总值达到115.77亿元,同比增长10.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0.6亿元,同比增长22.9%;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2.23亿元,同比增长2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12元,同比增长10.4%;全市有2576户人家8990人实现了精准脱贫。”
“随着‘四讲四爱’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和林芝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的深入开展,林芝的各族人民一定会更加团结,林芝的明天一定会更好!”马升昌坚信。(林芝报道组)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