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来,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优异的工作实绩,获得了良好的群众口碑,先后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村官十大新闻人物”“2012年全国农业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西藏自治区第四届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8年来,从大学生村官一步步成长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东海在雪域高原书写了人生的华彩篇章。
初到仁布县帕当乡切村,高原反应让他难受极了。村里条件远比想象中艰苦,一天只有2小时的水电供应,没有网络,工作材料和简报要靠手写。更让王东海苦恼的是,全乡没有一家饭馆、菜店、馒头店,生活极度不方便。王海东打趣地说:“在切村三年里,我吃了数百包方便面。”
生活上的诸多不便、语言上的沟通障碍,让他也曾动过回家的念头。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他想到了村民在欢迎仪式上满怀期待的目光,想起初当村官时的誓言,决定“留下来,为老百姓干点儿事!”
于是,他拜了乡政府的一名藏族干部为师,开始学起藏语。一年多后,他能用简单的藏语与村民交流了。
为了打开工作局面,一个偶然的机会,王东海发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国家为每个村配发了一辆轻型货车,却没人会开。有驾照的王东海自告奋勇当起了司机。他开着这辆被村民们称为“宝马”的金杯货车,拉牛犊、拉牧草、拉水泥、拉化肥,送村民看病、送孩子上学。
王东海做的这一件件小事,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村里人不再把他当外人。王东海回忆说:“村里的五保户次仁玉珍老人去世,要举行天葬。天葬是藏族的神圣仪式,只有把我当家人了,才会叫我参加,这让我很感动。”
在切村的每一天,王东海都在思索:“我能为乡亲们做些什么?”切村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可利用资源少,全村400人仅有560亩耕地,经济结构单一。经过一年多的走访调研,王东海制订了《切村发展规划》,先后筹集资金80万元创建农牧民劳务输出合作社、贷款3万元开办馒头店和蔬菜店、利用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支持资金10万元建立黑白花奶牛养殖基地,帮助群众增收百万余元,使40余名贫困户脱贫致富。
让党员富起来,是王东海打的第一步“算盘”。
让党员带动村民改变观念富起来,是他打的第二步“算盘”。
当上德吉林镇镇长以后,王东海走遍了全镇9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和每一户贫困家庭,掌握全镇贫困状况,特别是在全镇脱贫攻坚工作中,更加重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目前,司龙村藏鸡养殖场带动群众3户15人,强钦村德旦康萨民族手工艺合作社带动群众16户51人,奴日村藏靴合作社带动群众15户35人,残疾人民族手工艺合作社带动群众12户50人,卡若村桑吉农牧民民营造林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6户23人。全镇贫困人口由2016年的301户1424人降至目前的262户1208人。
“干事创业不能总呆在办公室里,要拿出实际行动来,干些对群众有益的事。”总结8年来的工作经历,王东海深有感触地说。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