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隅县下察隅镇插秧见闻:夏种新苗田畴绿

作者:麦正伟 史金茹 潘璐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2017-06-18 10:21:00
分享

随着气温回暖,作为我区为数不多的能种植水稻的地方,察隅县迎来了繁忙的农耕时节。村民们纷纷进入田间撸起袖子、捲起裤腿抛苗插秧,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记者在下察隅镇看到,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培育,夏尼村的秧苗已是一片新绿,达到了栽插的标准,村里的100多亩稻田也已经平整完毕。

6月3日一大早,夏尼村村民张宏龙就和妻子来到了自己家的水田里拔秧苗。张宏龙告诉记者:“往年插秧要晚一些,今年村里人都要赶着上山挖虫草,所以插秧的时间也就提前了。”

“往年是什么时候插秧?现在这秧苗插下去成活率高吗?”

“往年插秧是在农历的五月十五左右。秧苗插下去成活率高不高、适不适合栽插,还得看秧苗的高度。”张宏龙告诉记者,“秧苗一般长到25厘米高就可以移出来栽插,成活率相当高”。

“都快到芒种了,现在插秧是不是晚了?不会影响产量吧?”

张宏龙说:“农业讲究时令节气,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一概以时令为转移。时令的更换,大家只能凭借气候的变化来判定,下察隅镇气候虽好,但仍处于高原地区,插秧比内地其他地方要迟些。可这里光照充足,降水充沛,不会影响水稻的产量。”

张宏龙夫妻俩在水田里拔秧的手法十分娴熟,一个上午就准备好了当天要栽插的秧苗。

下午3点,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帮助张宏龙家插秧的邻里相亲和驻村工作队队员都纷纷来到了田间。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谈笑,时而笑声朗朗,时而歌声阵阵,不一会儿就插好了一大片秧苗。

村民阿强告诉记者:“在夏尼村,藏族、汉族和僜人像一家人一样团结和睦,互相帮助、互相体谅是夏尼村的传统,所以,邻里相亲听到张宏龙家今天插秧就赶过来帮忙。”放眼望去,一块块水稻田里有不少忙碌的身影。

据了解,下察隅镇一直就有种植常规水稻的历史,种植杂交水稻可追溯到1991年。下察隅镇全镇水稻种植面积6300多亩,平均亩产900斤左右,每年可向市场提供大米近60万斤。目前,察隅县竹瓦根镇、上察隅镇、下察隅镇都有水稻种植,种植面积约9600亩。加工出来的大米外观晶莹剔透,烹制的米饭富有光泽、柔而不黏、口感好,冷却后不硬、不回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为此,去年察隅县获得了“全区粮食生产大县”的殊荣。

太阳还未西下,张宏龙家四亩七分田的秧苗在邻里相亲和驻村工作队队员的帮助下已全部插完。嫩绿的秧苗沐浴着夕阳显得生机勃勃。一株株秧苗、一块块稻田承载着张宏龙家的一片片希望。“再过一周,秧苗就会适应新的环境,茁壮成长,等到秋季来临之时它们就会挂满金灿灿的稻穗。”张宏龙的眼里充满了期待。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