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西藏加大边境地区非遗保护力度
受历史、经济、人口和地理等因素的制约,我区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因为交通不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家族传承方式为主,社会影响面小。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致使边境地区非遗项目在调查、认定、申报等方面相对滞后。
为了有效解决边境非遗保护传承问题,自治区政府日前发布了《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提出“优先扶持边境地区、贫困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西藏4个边境市(地) 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
记者从自治区文化厅非遗处了解到,我区始终把边境地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着力在普查挖掘、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和合理利用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在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之前,我区就在对传统民间文化的保护挖掘过程中,关注到了边境地区的文化项目,并采取了保护措施。
自治区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吉吉介绍,我区已对山南、林芝、日喀则、阿里4个边境市(地)、21个边境县非遗代表性项目采取了优先认定措施。目前,我区边境地区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2项。其中在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涉及人口较少民族(人)的有16项,包括山南门巴阿吉拉姆、门巴族萨满酒歌、门巴族拔羌姆、错那勒布门巴族编制技艺、墨脱石锅制作技艺、隆子县珞巴族服饰、林芝珞巴族服饰、米林珞巴织布制作技艺、米林珞巴族服饰、米林珞巴族始祖传说、米林珞巴竹编制作技艺等。涉及夏尔巴人的共有3项,包括“芒羌”鸡爪谷酒酿造技艺、陈塘夏尔巴歌舞、聂拉木夏尔巴歌舞;涉及僜人的有2项,有僜人服饰和察隅僜人银饰制作技艺。
同时,我区公布认定了人口较少民族(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在此基础上,我区文化主管部门还积极向文化部组织申报国家级项目和国家级传承人。目前,“山南门巴戏”、“珞巴族服饰”、“珞巴族始祖传说”、“陈塘夏尔巴歌舞”、门巴族拔羌姆5个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
吉吉介绍,截至2016年底,我区为边境地区争取中央财政对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补助资金达1650余万元,其中仅对陈塘夏尔巴歌舞和珞巴族服饰的保护补助费各达190万元。同时,自治区财政累计对边境地区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补助经费达500万元。
搜集编创特色文化节目 提升边境地区的文化吸引力
吉吉介绍,近年来,我区加强了对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使陈塘夏尔巴歌舞、门巴族萨满酒歌、门巴戏、珞巴始祖传说等10多项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得到了抢救性保护。组织工作人员不定期到边境地区及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去采风,搜集、整理、创作、编排了陈塘夏尔巴歌舞、门巴歌舞、古格宣舞等近30个有影响力的边境地区特色文化节目,提升了边境地区的文化吸引力与竞争力,有效提高了旅游品质。
同时,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建成了尼洋河藏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米林珞巴族服饰非遗传习所、墨脱莲花阁门珞文化博物馆等保护利用设施。另外,西藏将林芝市米林珞巴族服饰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成功列入中央“十二五”时期非遗储备库项目,并已投资800万元。目前,陈塘夏尔巴歌舞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已列入中央“十三五”时期非遗储备库项目,1200万元中央资金已落实到位。
吉吉介绍,我区的非遗项目种类涵盖很多,其中传统工艺和传统表演占很大比例。“目前国家已出台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下半年我区将制定西藏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在现有各级传统工艺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整理、普查摸底,将具有生产性、可以带动百姓增收的项目,筛选后列入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通过各方面扶持,带动周边的人参与其中,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发挥文化在精准扶贫中的积极作用。”吉吉说道。
推荐